X
X

【家国清明】这一天,教育可以如此诗意

【家国清明】这一天,教育可以如此诗意

来源: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 作者:卓言 发布日期:2019-04-05 浏览次数:10194



春风拂煦清明节,踏青祭祖念先人。

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,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,唤醒家庭共同记忆,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

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,在这万物吐故纳新之时,如何让孩子享受假期快乐的同时,还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呢?



其实,教育无处不在,家长们在清明节里可以教孩子很多东西。比如清明带孩子出去玩,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,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唱童谣认识清明节,清明节安全教育等。



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。是中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《历书》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之说。




解释传统文化,不必使用艰深晦涩的词语。您可以告诉孩子,在很久很久以前,农民伯伯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,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,而清明就是24个节气之一。在这24个节气中,每个节气的气温、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。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

其实,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在部分地方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。伴随着岁月的流逝,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,而有的地方也还保留着寒食的风俗。







清明祭祖,其内涵是孝文化。向已逝的亲人、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,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,让他们知道感恩。


或者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,献上一束花,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,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。让他们自豪地说,我知道董存瑞的故事,我知道刘胡兰的故事,并自信地将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。


当然,孩子还小,认知水平很有限。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,要有意识引导。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,跟他说什么都没用。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,也许只是一枝白菊,一个鞠躬,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,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。





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万物复苏、百花盛开的时候,所以,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——踏青节。


清明节前后,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、山花浪漫。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,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,踏着绿油油的青草,踩着软绵绵的春泥,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。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,放飞心情。


最重要的是,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,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。爸爸妈妈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,给孩子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,让孩子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;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、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,训练孩子们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;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,在花丛中玩耍,在广场放风筝……通过这些活动,常常会引起孩子无限的好奇。





在二十四节气中,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。清明最早是农事节气,农村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农事谚语。


比如:


“清明前后一场雨,胜似秀才中了举。”


“清明、谷雨紧相连,浸种、耕田莫迟延。”


“清明播谷,小满栽秧。”


“清明前,好种棉;清明后,好种豆。”


“清明种棉多结桃。”


“清明种棉花,秋后大把抓。”


“清明种瓜,车装船拉。”


“清明种菜,有吃有卖。”


“雨水清明紧相连,植树季节在眼前”


这些谚语都反映了作为清明宜种植宜生长的时令节气特点。


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





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。在24个节气中,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这个时候,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。


孩子在参与种植、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,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。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、花草和昆虫等,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,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。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,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,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。



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





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,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,比如放风筝,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。


古时候,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风筝。而且,晚上放风筝时,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像闪烁的明星。


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还会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希望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

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,还可以强身健体。放风筝时,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,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,消除眼睛疲劳,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。


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。古时的秋千很简单,用树桠枝做个架子,再拴上彩带就是一架秋千了。清明节,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自制一架简单的秋千,外出踏青时带上。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。

清明,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




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,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。那么,爸爸妈妈也不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,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、接受能力,适当地跟孩子聊聊。


心理学研究发现,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:3-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,是一个可逆的过程;5-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,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;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,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。所以,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,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、心理特征。


文学电影 ,同悟共赏





当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不可避免地将被提起,有教育专家建议,不妨从“死亡绘本”入手,从另一个角度向孩子诠释“生命”与“死亡”的意义。帮助孩子面对分离的痛苦,让孩子通过对逝者的怀念,学会感恩,学会珍惜。学会认识和珍惜生命、享受生命,珍惜生命成长中的“第一次”,处理好人与自己、与他人、与世界的关系,做真正的自己从而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。




顺便教教孩子如何防火




清明前后,天干物燥,野外、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叶,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灾。我们除了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害性,最重要的还是告诉孩子防火的知识。不忘给孩子解释和提醒这些: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属容器来燃烧这些冥纸;不管在哪里,都不能将点着的蜡烛、香火、火柴、烟头、火机等物品丢到草丛或草地上,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;在祭拜结束后,要求孩子帮忙检查四周,看燃灰是否清理干净。没有余火后才能离开,避免死灰复燃。






春风拂煦清明节,踏青祭祖念先人。

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,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,唤醒家庭共同记忆,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

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,在这万物吐故纳新之时,如何让孩子享受假期快乐的同时,还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呢?



其实,教育无处不在,家长们在清明节里可以教孩子很多东西。比如清明带孩子出去玩,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,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唱童谣认识清明节,清明节安全教育等。



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。是中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《历书》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之说。




解释传统文化,不必使用艰深晦涩的词语。您可以告诉孩子,在很久很久以前,农民伯伯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,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,而清明就是24个节气之一。在这24个节气中,每个节气的气温、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。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

其实,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在部分地方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。伴随着岁月的流逝,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,而有的地方也还保留着寒食的风俗。







清明祭祖,其内涵是孝文化。向已逝的亲人、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,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,让他们知道感恩。


或者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,献上一束花,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,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。让他们自豪地说,我知道董存瑞的故事,我知道刘胡兰的故事,并自信地将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。


当然,孩子还小,认知水平很有限。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,要有意识引导。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,跟他说什么都没用。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,也许只是一枝白菊,一个鞠躬,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,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。





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万物复苏、百花盛开的时候,所以,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——踏青节。


清明节前后,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、山花浪漫。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,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,踏着绿油油的青草,踩着软绵绵的春泥,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。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,放飞心情。


最重要的是,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,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。爸爸妈妈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,给孩子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,让孩子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;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、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,训练孩子们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;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,在花丛中玩耍,在广场放风筝……通过这些活动,常常会引起孩子无限的好奇。





在二十四节气中,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。清明最早是农事节气,农村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农事谚语。


比如:


“清明前后一场雨,胜似秀才中了举。”


“清明、谷雨紧相连,浸种、耕田莫迟延。”


“清明播谷,小满栽秧。”


“清明前,好种棉;清明后,好种豆。”


“清明种棉多结桃。”


“清明种棉花,秋后大把抓。”


“清明种瓜,车装船拉。”


“清明种菜,有吃有卖。”


“雨水清明紧相连,植树季节在眼前”


这些谚语都反映了作为清明宜种植宜生长的时令节气特点。


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





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。在24个节气中,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这个时候,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。


孩子在参与种植、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,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。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、花草和昆虫等,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,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。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,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,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。



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





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,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,比如放风筝,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。


古时候,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风筝。而且,晚上放风筝时,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像闪烁的明星。


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还会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希望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

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,还可以强身健体。放风筝时,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,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,消除眼睛疲劳,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。


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。古时的秋千很简单,用树桠枝做个架子,再拴上彩带就是一架秋千了。清明节,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自制一架简单的秋千,外出踏青时带上。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。

清明,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




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,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。那么,爸爸妈妈也不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,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、接受能力,适当地跟孩子聊聊。


心理学研究发现,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:3-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,是一个可逆的过程;5-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,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;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,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。所以,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,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、心理特征。


文学电影 ,同悟共赏





当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不可避免地将被提起,有教育专家建议,不妨从“死亡绘本”入手,从另一个角度向孩子诠释“生命”与“死亡”的意义。帮助孩子面对分离的痛苦,让孩子通过对逝者的怀念,学会感恩,学会珍惜。学会认识和珍惜生命、享受生命,珍惜生命成长中的“第一次”,处理好人与自己、与他人、与世界的关系,做真正的自己从而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。




顺便教教孩子如何防火




清明前后,天干物燥,野外、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叶,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灾。我们除了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害性,最重要的还是告诉孩子防火的知识。不忘给孩子解释和提醒这些: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属容器来燃烧这些冥纸;不管在哪里,都不能将点着的蜡烛、香火、火柴、烟头、火机等物品丢到草丛或草地上,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;在祭拜结束后,要求孩子帮忙检查四周,看燃灰是否清理干净。没有余火后才能离开,避免死灰复燃。